更新时间:2016-11-29 作者:中原医疗器械城
2016年即将离去,展望2017年,大健康产业的机遇与“坑”会在哪里?记者采访了十多位大健康产业的上市公司投资高管、投资机构投资人等,试图把他们心中2017年大健康产业的机遇呈现出来。
多位采访嘉宾都提及的高频词汇(不完全统计)有:肿瘤新药、医疗器械、免疫治疗、人工智能、医疗机器人、康复养老、专科医院、现代中医药、可穿戴设备、基因、活检、互联网医疗、一致性评价、大分子生物药CMO、ARVR、3D打印、体检……
可以看到,在采访嘉宾的投资地图中,前沿技术成为投资新宠,如ARVR、3D打印跨界介入医疗领域,诊断(基因检测等),泛数字医疗等;连锁、专科的医院、医疗服务机构、体检产业链的延伸,中医药则会在2017年进一步老树开新花,孕育新的投资机会;而来自政策的机遇,如一致性评价领域、生物药研发环节,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等也存在较好的投资空间。
熊磊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思路迪的创始人,他从2000年攻读博士期间就开始从事肿瘤发生机制研究,博士后期间通过“系统生物学”策略,指导药物靶点的开发和确认。十年后他从苏黎世回国,创办了这家公司,正在研发的是新一代的PD-L1,全球第一个可皮下注射的肿瘤免疫(tumor immunity)单抗。
肿瘤的免疫治疗把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从几个月延长到几年,PD-L1是现在应用较广的肿瘤生物药靶点,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都有自己的产品,分别针对非小细胞肺癌、黑色素瘤(melanoma)等五六个适应证。其他的靶点还包括EGFR,CTLA4,CT47等等。但要拓展更多的适应证,尤其是实体瘤方面,还需要有更多突破性的进展。对此,熊磊抱有信心:“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肿瘤适应证,在常见的胃肠肝胆、肺、乳腺、卵巢、食管等领域。”他尤其提到在中国,未来可以主要关注食管和肝胆。食管和肝胆是中国人高发的肿瘤,历来在西方的药物研发中不受重视,药特别少,晚期病人的生存期很短。
熊磊是众多研发者中的一位。经济观察报采访的多家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负责人,谈到2017年的大健康发展,也都提到了肿瘤治疗的技术发展。
复星集团执行董事兼副总裁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认为,目前恶性肿瘤(malignant tumor)作为疾病谱中最主要的杀手,将是新型技术和产品应用最多的细分领域之一,大量技术都已在国内外尝试应用,如免疫治疗、基因治疗(gene therapy)、液体活检、人工智能等前沿的治疗和诊断技术。很多在具体疾病中都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,如免疫细胞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类型肿瘤中的数据,从而更好地判断这些新型技术的疗效,并进一步改进完善,推向市场,更好地帮助到肿瘤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。
美年大健康则在肿瘤的早查早筛深度布局,董事长俞熔说,未来将重点聚焦疾病早期诊断(early diagnosis)、基因检测和远程医疗,以及检后的慢病管理。
在这个与疾病战斗的最前沿,免疫治疗、生物药、早期诊断(early diagnosis)、精准医疗,成为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。2017年的大健康主题,注定绕不过这个最“凶狠阴险的敌人”。
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结合
现代社会,癌症(cancer)被视为人类疾病中最“凶狠阴险的敌人”。在其他的慢性病,包括心脑血管和糖尿病,感染类疾病,以及免疫疾病都得到控制,发生和死亡率都比较平稳的情况下,肿瘤在过去的五年中,发生率和死亡率每一年都在上升。在这个人类与疾病战斗的最前线,如何更早确诊,如何用药,是每一位研发人员每天思考的核心,更大难题还有传统药物审批制度与肿瘤药物开发速度的矛盾,难以获得新药治疗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。艾美仕医疗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一项报告称,2010-2014年期间,肿瘤药物共推出49款新药,但只有六个国家允许其中约一半的药物上市。
而历来肿瘤都是个体化的治疗方式,每一个人的肿瘤,它的发生、发展、治疗、疗效、生存期都有很大差别。目前临床现状是,很多病人既不知道怎么做预防,也没有个性化的体检,检测到肿瘤后更不知道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个性化治疗,以及个性化的康复。
因为每个患者的肿瘤生物学特性都不一样,所以精准医疗是肿瘤领域一个恒定的主题,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突破,现在精准医疗变得可能,过去也有“同病异治,异病同治”的说法,但是因为技术的局限没有能够做到。有了诊断技术的突破以后以后,先有精准的诊断,再有精准的治疗,诊断治疗一体化。
除了肿瘤的免疫治疗,在明年将会有更多的肿瘤适应证,包括常见的胃肠肝胆、肺、乳腺、卵巢、食管。免疫治疗可以和放化疗联合,将免疫治疗从20%的有效率提高到70-80%,包括怎样将诊断结合在其中,这种产业的趋势,可以将晚期肿瘤病人的治疗目标从延长生命,转为到达5年的生存期,甚至是治愈,从而得到慢性控制。在过去的几十年,要将病人的生命从几个月延长到十几个月,要花费二三十年的时间来突破,现在通过将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结合,有可能再过三到四年,病人的生命就可以延长到几十个月。
“由于晚期治疗的肿瘤病人大幅减少,早期手术的病人大幅增加,所以医院的肿瘤患者就诊外科内科的比例会发生变化。”熊磊这样预测。外科增加,是因为早期诊断(early diagnosis)后需要做手术,并且大手术更多会变成小手术、微创手术,同时会有大量的日间门诊,因为很多手术第二天就出院了,医院床位周转率会提高;包括早期筛查以后,手术的难度相对比较低,所以分级诊疗实施起来就比较可行。目前肿瘤的分级诊疗比较难实现,因为现在很多手术在下面的医院难度高,做手术可能死亡风险就会增加,许多手术不是全国前100的三甲医院很难实施,当手术变得容易时,肿瘤的分级诊疗也会比较容易。
随着早期诊断(early diagnosis)技术在接下来的3年到5年内的突破普及,熊磊相信肿瘤会在第二个五年获益于早期诊断(early diagnosis)技术,可能将肿瘤的早期诊断(early diagnosis)率大幅提高,这时再结合免疫治疗,肿瘤可能在第二个十年真正得到很好的控制,死亡率会下降,但发生率会提高,因为早诊率提高了,因此未来第二个十年肿瘤发病率提高,死亡率会大幅下降。“远景值得畅想,”方正和生投资公司执行董事李新颜说,生物技术是最有可能对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产生革命性成果的技术,如基因测序、基因编辑、细胞治疗、干细胞技术等领域。短期内要做的就是技术的成熟、数据的积累,临床应用与新技术有效结合。
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
还有一项最新的应用,将会加深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理解,这就是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联合,也有人总结为智能医疗。
人工智能对医疗的贡献在于其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,和深度学习能力,通过最先进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,利用医疗实践、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、诊疗技术、病例同济和各种医疗、医学大数据收集和分析,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、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、医疗机构、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,逐步达到信息化防治疾病的目标。
医疗机器人自今年以来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。学习了海量医学论文的人工智能沃森机器人,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(IBM)研发的“沃森”,用了10分钟左右时间为一名60岁女性患者诊断出了很难判断的白血病类型,并向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提出了适当的治疗方案。
沃森机器人带给医疗界的震撼是超越想象的。过去人工智能一直被认为无法在医疗、法律等尖端领率有所作为,但现在通过吸收数据,建构知识,专业训练,沃森的能力已经在很多优秀的医生之上。毕竟沃森是在最优秀的医院之一纪念斯隆-凯特琳癌症(cancer)中心接受的训练,阅读的最新文献全世界可能有不超过10个医生。
和早期的智能型服务机器人,即在医院、诊所的医疗或辅助医疗中,主要用于伤病员的手术、救援、转运和康复的机器人不同,沃森的颠覆意义在于,当顶尖的医生也被难倒,它可以阅读你的症状,在数据库中搜索类似的病人记录,在庞大的医学知识库中进行筛选,给出潜在的治疗方案列表供医生抉择,用确定性和风险的百分比排位。然后医生再与患者沟通,做最后的决定。互联网、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各种类型的机器人。
类似沃森机器人这样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在2017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,但很多微小的工作正在展开。最有名的是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辅助手术。
北大医疗的负责人提到,他们正在关注可以加入药品的微型传感器,这种传感器可以监督药品的消化和使用,以及用药过程。因为微型传感器的使用与大数据的收集、使用等等结合起来,能把微型传感器植入到药品中去。
此类应用包括胶囊内窥镜系统,美年大健康合作培养的胶囊胃镜机器人项目,这样一种先进科技提升了消化道检查的效率。患者像服药一样将智能胶囊吞下,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胃→十二指肠→空肠与回肠→结肠→直肠的方向运行,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,并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。这个小机器人的工作时间达6-8小时,吞服8-72小时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外。
人工智能的计算范式正在发生变革,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将成就第四次产业革命,深刻改变医疗与健康,在这个最新的跨界领域,很多创新型的小企业正在成长,即将成为独角兽公司。
综上,可以看到,有望通过投资而实现弯道超车的领域,主要集中在新型前沿领域,与科学技术的跨界结合方面。